是夕逢秋偏澹滟,何人对月不凄清。上一句是什么?

这首诗词出自清代诗人紫静仪的《秋夕》,全诗原文如下:

是夕逢秋偏澹滟,何人对月不凄清。上一句是什么?

秋夕

清 · 紫静仪

露下庭芜湿,秋光先到床。

是夕逢秋偏澹滟,何人对月不凄清。

风翻络纬声如泣,露点芙蓉泪欲生。

此夕相思君不见,隔帘闲却玉箫横。

作者简介

紫静仪,清代女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树香,一字湘珊,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工诗词,善书画,尤精琴理,是清代较为知名的女性文人之一,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风格清新雅致。

译文

露水沾湿了庭院中的草木,秋天的光芒已悄悄爬上了我的床榻,在这个夜晚,遇到秋天,景色显得格外清冷明艳,又有谁能对着这轮明月而不感到凄凉清冷呢?风中传来纺织娘(络纬)的鸣叫声,听起来像是哭泣,而露珠点缀在荷花上,仿佛花儿也要因悲伤而落泪,在这个夜晚,我深深地思念着你,你却看不见,我只能隔着帘幕,闲置着那支原本应为你吹奏的玉箫。

释义

此诗描绘了秋夜之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是夕逢秋偏澹滟,何人对月不凄清”一句,既展现了秋夜的清冷美丽,又表达了诗人面对此景时的孤独与哀愁。

赏析

紫静仪的《秋夕》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秋夜的静谧与诗人的内心世界,首联“露下庭芜湿,秋光先到床”以露水和秋光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颔联“是夕逢秋偏澹滟,何人对月不凄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描绘了秋夜的美丽,又巧妙地引出了诗人的孤独与哀愁,颈联通过纺织娘的悲鸣和荷花的泪珠,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凄凉之感,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以及因无法相见而只能独自承受这份孤独的无奈。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紫静仪在秋夜之时,面对清冷的美景,心中涌起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得《秋夕》成为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佳作,这首诗也反映了紫静仪作为一位女性文人,在清代社会背景下,对于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