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者方知画不真,未见直疑传者诈。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画鹰

见者方知画不真,未见直疑传者诈。出自哪首诗?

唐·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身上画出的羽毛犹如风霜肃杀,苍鹰的神态迥异不凡。

好像要搏击狡猾的兔子,低眉俯首,眼神肃穆好似在愁恨胡人。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平庸的凡鸟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见者方知画不真,未见直疑传者诈”为后人根据诗意引申出的评价,并非原诗直接内容,但可融入对诗意的理解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体裁,尤其是律诗,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针对全诗,特别是与“见者方知画不真,未见直疑传者诈”意境相近的部分进行解释)

看到画作的人才能知道这幅画中的苍鹰并不完全真实,未曾亲眼见到的人可能会怀疑传播者的话是否真实可信,画中的苍鹰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能展翅高飞,捕捉猎物,其气势之强,让人不禁感叹画家的技艺高超。

释义

这句引申的评价“见者方知画不真,未见直疑传者诈”意味着,只有亲眼见过这幅画的人,才能理解画中苍鹰虽栩栩如生,但仍非完全真实;而那些未曾见过的人,仅凭传闻,可能会怀疑其真实性,甚至认为传播者在欺骗,这反映了艺术作品在传达真实感上的局限性,以及观众体验与感知的差异。

赏析

杜甫的《画鹰》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画鹰的神态与气势,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诗中“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等句,生动刻画了苍鹰的凶猛与警觉,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其即将捕食的瞬间,而“见者方知画不真,未见直疑传者诈”这一评价,则进一步强调了艺术作品在传达真实感上的挑战,以及观众对艺术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创作背景

《画鹰》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甫对自然与艺术的热爱有关,他通过描绘画中的苍鹰,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艺术创作的赞美,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杜甫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隐喻或思考,如通过苍鹰的凶猛与不凡,暗示着对英雄豪杰的向往和对平庸之辈的蔑视,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需结合杜甫的生平与时代背景进行推测。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