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愁思
宋·杨万里
种种鬓丝何计换,摇摇心旆不胜悬。
欲除万事惟贪酒,不问人间只爱眠。
病里看春都过尽,雨余寻竹忽凄然。
谁人知我此时意,月照前山独倚栏。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作者简介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初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官、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秘书监等职,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译文
两鬓的白发无法用任何方法去替换,内心的不安和忧虑如同悬挂的旗帜般摇摇欲坠,想要忘却世间万事,唯有借酒消愁,不关心人间世事,只愿沉醉于睡眠之中,在病中度过春天,眼看着春光都已逝去,雨后去寻找竹林,心中却突然感到凄凉,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呢?只有独自倚靠在栏杆旁,望着月光照耀下的前山。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思与无奈,首联“种种鬓丝何计换,摇摇心旆不胜悬”直接点出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和对内心忧虑的沉重感受,颔联“欲除万事惟贪酒,不问人间只爱眠”则通过借酒消愁和逃避现实的方式,展现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无奈,颈联“病里看春都过尽,雨余寻竹忽凄然”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病中度过春天,以及雨后寻竹时的凄凉心境,尾联“谁人知我此时意,月照前山独倚栏”则以独倚栏杆、望月兴叹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愁思与无奈,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白发、内心的忧虑、借酒消愁、逃避现实以及病中看春、雨后寻竹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奈,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时期,晚年的杨万里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种种磨难,内心充满了愁思和无奈,这首诗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自己的白发、内心的忧虑以及借酒消愁等场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以及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