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唐·李商隐
身婴世网坐营口,心识醉乡慵问津。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匀。
峡水秋来不自由,汀洲夜永思悠悠。
何时归计连沙渚,稳卧芦花伴钓舟。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常含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和社会批判。
译文
我身陷世俗的罗网,整日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心中却向往着那醉人的梦乡,懒得去探寻尘世的纷扰,梦中因远别而痛哭,却难以唤醒自己;书信被催促着写成,墨迹还未均匀干透,秋天峡水奔流不息,似乎也不得自由;汀洲之上,长夜漫漫,思绪悠悠,何时才能制定归隐的计划,与那沙洲上的芦花为伴,稳稳地躺在钓舟之上?
释义
首联“身婴世网坐营口,心识醉乡慵问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颔联“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匀”通过梦境和书信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颈联“峡水秋来不自由,汀洲夜永思悠悠”以自然景象为喻,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束缚和无尽的思绪,尾联“何时归计连沙渚,稳卧芦花伴钓舟”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诗人一方面身陷世俗的罗网,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另一方面又向往着那醉人的梦乡和自由的归隐生活,诗中通过梦境、书信、自然景象等元素的运用,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追求,诗的语言优美动人,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面对现实的压力和束缚,诗人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渴望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自由和宁静的生活,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追求和内心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