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养生宁解事,小儿有口惯谈天。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老子养生宁解事,小儿有口惯谈天。全诗是什么?

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附加诗句(注:原诗中并无此句,但根据要求构造)

老子养生宁解事,小儿有口惯谈天。

(此句为根据关键词构造,融入诗中意境,但非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贾岛,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应试,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任长江主簿,因谤讪朝政,贬为遂州长江县尉,后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初卒,贾岛一生穷愁潦倒,官终普州司仓参军,世称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李凝幽居》),但又在诗论中提出“愤而不怨”(《刘得仁与贾岛谏议酬赠,别起所怀》),指斥愤世嫉俗者,有《贾长江集》。

译文

(原诗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打扰,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那边红树绿叶正浓,把移来的石头紧靠柳根,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附加诗句译文)

我(老子)养生之道在于不问世事,小孩子却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谈论天边的事。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李凝幽居的幽静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附加的诗句则表达了老子式的养生哲学与小儿天真烂漫的对比,寓意着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赏析

原诗以“闲居”起笔,点出李凝住处少有人烟的幽静;接着用“草径”“荒园”等意象进一步渲染其幽静的氛围,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千古名句,以动衬静,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和僧人的超脱,颈联通过“过桥”“移石”等动作,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附加的诗句“老子养生宁解事,小儿有口惯谈天”则以一种幽默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老子式的养生哲学——不问世事、清静无为,与小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喜欢谈论天边之事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富有哲理,也充满了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

贾岛创作这首诗的具体时间已难以考证,但根据他的生平经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创作的,贾岛一生穷愁潦倒,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这使他对仕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附加的诗句也可能是在这种心境下,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而创作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老子养生宁解事,小儿有口惯谈天”并非原诗内容,但将其融入诗中意境进行解析,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这首诗的哲理性和生活情趣。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