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太平竟须公等,终不成、造物谩生贤。
如何得似凉风约,不教尘半点侵人。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太平竟须公等,终不成、造物谩生贤”实际上并不完全连贯地出现在辛弃疾的任何一首完整诗词中,可能是记忆或引用时的误差,但为符合您的要求,我将此句融入了对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的改编与解析中,以展现其意境与风格。)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就像春蚕咬食桑叶,回响在走廊,禹门已准备好迎接桃花汛潮,月宫也预先收下桂花绽放的芳香,鹏鸟在北海展翅高飞,凤凰朝向太阳翱翔,又要携带书剑踏上漫长的征途,明年今日青云直上,却笑人间举子为功名奔忙。
(改编部分)太平盛世终究需要你们这样的贤才,怎能说造物主白白生了你们这样的英才呢?怎样才能像凉爽的清风一样,不让半点尘埃沾染人心呢?
释义
此词上片描写廓之(友人)参加秋试的情景,下片则表达了对友人未来仕途的美好祝愿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改编部分则融入了对贤才必有用世的坚定信念和对清廉自守的期望。
赏析
辛弃疾此词以生动的意象和豪迈的笔触,展现了友人的才华与志向,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词中“鹏北海,凤朝阳”等句,以大鹏、凤凰比喻友人,寓意其前程似锦,志向高远,而改编部分“太平竟须公等,终不成、造物谩生贤”则表达了对贤才终将得到重用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社会公正与人才价值的深刻认识。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中年时期,当时他虽已展现出卓越的文学与军事才能,但因政治斗争的复杂与朝廷的偏见,始终未能得到重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为友人送行,既是对友人未来仕途的美好祝愿,也是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深刻感慨,改编部分则可能是基于这种情感基调,对原词意境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由于“太平竟须公等,终不成、造物谩生贤”并非原句,上述解析是基于对辛弃疾诗词风格与意境的理解进行的改编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