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溪虚却与云相傍,山浅还同水共清。
何必幽深求胜境,对白云处即闲情。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人均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较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溪水空阔,仿佛与白云相依相伴;山峦不高,却与水色共同清澈,何必非要去那幽深遥远的地方寻找胜景呢?只要面对着白云,心中便能生出无限的闲适之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首句“溪虚却与云相傍”通过“溪虚”与“云相傍”的意象,展现了溪水空阔、白云缭绕的优美景色;次句“山浅还同水共清”则以“山浅”与“水共清”进一步强调了山水的和谐与清澈,后两句“何必幽深求胜境,对白云处即闲情”则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认为无需刻意追求幽深的胜境,只要面对白云,便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闲适。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人通过“溪虚”、“云相傍”、“山浅”、“水共清”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清新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山水之间,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与追求,认为真正的闲适与宁静并非来自外界的喧嚣与繁华,而是源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种思想在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中较为常见,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皎然出家为僧后,隐居山林期间,皎然一生热爱自然,追求闲适与宁静的生活,在隐居山林的日子里,他深入观察自然,感悟人生,创作了大量描绘山水田园生活的诗歌,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具有一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