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宋·晏几道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
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初见雁,已闻砧,绮罗丛里胜登临。
须知此景年年有,算唯有渊明,黄花岁晚,此兴共千古。
作者简介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北宋著名词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传世。
译文
重阳佳节,悲秋的伤感并未侵入心境,京城里,歌管演奏着新颖别致的乐曲,秋风吹拂,碧柳的枝叶变得稀疏,仿佛美人的愁眉淡淡;晨露沾染,黄菊的花朵盛开得更加鲜艳,如同佳人的笑靥深深。
刚刚看到南飞的大雁,又听见捣衣的砧声,在这绮罗丛中,登高赏景的乐趣远胜过其他地方,要知道这样的美景年年都有,但能够像陶渊明那样,在岁末的黄菊前,保持这份淡泊与兴致的,恐怕只有千古以来的他了。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重阳时节的自然景象和京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词人对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生活的向往,词中“悲秋不到心”展现了词人的豁达与超脱,“黄花笑靥深”则借菊花之笑,暗喻词人内心的愉悦与淡泊,通过对比与陶渊明的共鸣,强调了词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赏析
这首词以重阳佳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词人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词中“凤城歌管有新音”与“绮罗丛里胜登临”两句,既描绘了京城繁华的生活场景,又暗含了词人对这种生活的疏离感,而“须知此景年年有,算唯有渊明,黄花岁晚,此兴共千古”则直接表达了词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与共鸣,强调了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晏几道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家境中落,对世俗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厌倦,重阳佳节,本是登高赏菊、寄托哀思的日子,但词人却并未被悲秋的情绪所笼罩,反而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词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陶渊明的敬仰,表达了词人对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也反映了词人晚年时期的心境与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