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鬓云松令·枕函香
宋·纳兰性德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变体(根据关键词创作意境相近的变体诗句)
芳心吟
宋·佚名
芳心才露一些儿,早已被、西风传遍。
梦回花落知何处,独倚危楼,望断天涯远。
(注:此变体诗句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诗词。)
作者及朝代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婉约词宗”。
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词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特色,在清代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佚名:此处指无法考证具体作者的创作者,所创作的变体诗句旨在体现关键词的意境。
作者简介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风光、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其写景状物关于水、荷之作,着笔不多,而烟波浩渺之状极生动。
译文与释义
(由于变体诗句为根据关键词创作,以下译文与释义主要针对李清照和纳兰性德的词句进行解析,变体诗句的译文与释义将结合关键词进行简要说明。)
李清照《一剪梅》:译文略,释义主要表达了词人因丈夫外出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她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
纳兰性德《鬓云松令》:译文略,释义描绘了词人因病酒而愁苦,同时思念着远方的爱人,情感细腻而深沉。
变体《芳心吟》:译文:芳心刚刚显露出一丝痕迹,就已经被西风迅速传遍,梦中花落不知去向何方,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望着遥远的天边,释义:此诗通过“芳心才露”与“西风传遍”的对比,表达了情感易于传播、难以隐藏的特点,同时以“梦回花落”和“独倚危楼”等意象,传达了词人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词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内心的相思之苦,词中“红藕香残”、“雁字回时”等意象,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了深深的情感。
纳兰性德《鬓云松令》:词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因病酒而愁苦的心境,以及他对远方爱人的深深思念,词中“时节薄寒人病酒”、“何处吹箫”等句,既表现了词人的孤独与寂寞,又展现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变体《芳心吟》:此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巧妙地传达了情感易于传播、难以隐藏的特点,以“梦回花落”和“独倚危楼”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美而深情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词人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李清照《一剪梅》: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当时,词人因丈夫外出而倍感孤独寂寞,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以寄托相思之苦。
纳兰性德《鬓云松令》:此词创作于词人因病酒而愁苦之际,同时他也思念着远方的爱人,词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变体《芳心吟》:此诗虽为根据关键词创作的变体诗句,但可视为对古代词人情感表达的一种借鉴与融合,通过描绘情感易于传播、难以隐藏的特点以及词人的孤独与思念之情,展现了古代词人细腻而深沉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