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韦庄的《杂感》,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杂感
唐·韦庄
台荒不见麋鹿迹,日落空闻樵牧音。
只有年年春草色,可怜犹自伴芳心。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之乱避难江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任前蜀宰相,谥号“文靖”,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荒凉的楼台上已不见麋鹿的踪迹,太阳落山时只听到樵夫和牧童的声音,只有每年春天的草色依旧鲜绿,它似乎还在陪伴着那早已逝去的芳心。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荒凉的楼台、消失的麋鹿、日落的景象以及樵牧之音,表达了一种对往昔繁华不再、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春草年年绿,却只能陪伴着那已不存在的芳心,更添一份凄凉与无奈。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的感慨,首句“台荒不见麋鹿迹”点出了楼台的荒凉,麋鹿的消失也暗示着往昔的繁华已逝,次句“日落空闻樵牧音”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荒凉与孤寂,日落时分,只有樵夫和牧童的声音在回荡,更显得空旷而冷清,后两句“只有年年春草色,可怜犹自伴芳心”则以春草为喻,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春草年年绿,但那些曾经的繁华与美好却已不复存在,只有春草还在默默地陪伴着那已逝去的芳心,显得尤为凄凉与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流露出的感慨与无奈来看,很可能是韦庄在历经战乱、流离失所之后,对往昔繁华不再、时光流逝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感慨,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他的个人经历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曾历经黄巢之乱、避难江南等事件,这些经历无疑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时代变迁、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