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纳得官家足,箧有馀布甑有粟。的释义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年年纳得官家足,箧有馀布甑有粟”,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二首·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年年纳得官家足,箧有馀布甑有粟。的释义

伤田家二首·其二

唐·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年年纳得官家足,箧有馀布甑有粟。

巧名一任吏胥改,薄籍常存天地间。

作者简介

聂夷中,唐代诗人,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出身贫寒,曾长期流寓华阴等地,以耕读为业,咸通十二年(871年)登进士第,曾任华阴县尉等职,他的诗作多反映农民疾苦,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反映民生疾苦的重要诗人之一。

译文

每年农民都要缴纳足够的赋税给官府,以至于他们的箱子里还有多余的布匹,甑里还有剩余的粮食,尽管官吏们巧立名目,随意更改簿籍,但农民们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生活结余,这些记录将永远存在于天地间。

(注:由于全诗较长,这里仅翻译了包含关键词的部分。)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农民在缴纳完沉重的赋税后,依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场景,通过“年年纳得官家足”一句,反映了农民对官府的赋税负担的承受;而“箧有馀布甑有粟”则展示了农民在艰难困苦中仍能保持一定生活水平的现状,也隐含了对官府巧立名目、剥削百姓的批判。

赏析

聂夷中的这首诗以农民的生活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悲惨处境和官府的残酷剥削,诗中“年年纳得官家足,箧有馀布甑有粟”两句,既表现了农民对官府的无奈顺从,又展示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诗人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创作背景

聂夷中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时代,封建剥削日益加重,农民生活困苦不堪,聂夷中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的诗作多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批判,这首《伤田家二首·其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这首诗,聂夷中不仅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也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