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唐·皮日休
素蘤多蒙别艳欺,
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别首之一(含关键词“花发江城二月天,木兰流水赤桥前”):
江畔早春
唐·皮日休
花发江城二月天,
木兰流水赤桥前。
行人不记江南路,
但见花开即合怜。
作者及朝代: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散文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毗陵副使等职,晚年参加黄巢起义军,任翰林学士,他的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全唐诗》录其诗九卷。
作者简介: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他的诗文在晚唐颇有影响,尤其擅长讽刺诗,语言锋利辛辣,他也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人。
译文:
江畔早春:
二月的江城,花儿已经绽放,在木兰树下的流水旁,赤桥之前,春意盎然,过往的行人或许已经忘记了江南的路途,但只要看到这些盛开的花朵,便不由自主地心生怜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江城江畔的美丽景色,特别是花儿在二月天里的绽放,以及木兰树下的流水和赤桥前的春意,诗人通过行人对花儿的怜爱,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喜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江城江畔景色,诗人通过“花发江城二月天”一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同时突出了花儿在早春时节的绽放。“木兰流水赤桥前”一句,进一步描绘了江畔的美丽景色,使画面更加生动具体,后两句则通过行人对花儿的怜爱,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喜爱,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皮日休在游历或任职期间,看到早春时节的江城江畔美景,心生感慨而创作的,诗人通过对春天美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他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寄托了对人民生活的美好祝愿。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花发江城二月天,木兰流水赤桥前”这两句诗在本文中作为一首独立的诗呈现,但实际上它可能并非皮日休某首完整诗作的全部内容,在引用和赏析时,我们应将其放在更广阔的文学背景中进行理解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