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讶鏦铮响远空。戛梧桐。一半砧声一半风。全诗是什么?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词人蔡伸的《虞美人·听砧》,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忽讶鏦铮响远空。戛梧桐。一半砧声一半风。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虞美人·听砧

宋 蔡伸

忽讶鏦铮响远空,戛梧桐,一半砧声一半风。

绮窗孤影月朦胧,梦魂空,泪湿罗衣不忍缝。

作者简介

蔡伸,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宋代词人,蔡伸生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享年六十九岁,政和五年进士,宣和年间,出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赵构以康王开大元帅幕府,伸间道谒见,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绍兴五年(1135),为浙东安抚司参谋官,七年,知湖州,召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迁起居郎,九年,出知漳州,改泉州、福州,秦桧当国时,伸被劾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二十六年卒,著有《友古居士词》一卷。

译文

忽然听到远处空中传来铿锵有力的声音,那是风吹动梧桐叶与捣衣砧发出的声响交织在一起,精美的窗子前,孤影与朦胧的月色相伴,梦中魂魄空荡,泪水打湿了罗衣,让人不忍心去缝补。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夜晚听到的捣衣声和风声交织的景象,以及窗前的孤影和朦胧月色,表达了词人的孤独、思念和哀愁之情。

赏析

这首词以“听砧”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词人内心的波澜,上片“忽讶鏦铮响远空,戛梧桐,一半砧声一半风。”以声音开篇,既写出了捣衣声的清脆,又巧妙地融入了风声,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下片则转而写人,通过“绮窗孤影月朦胧”的描绘,展现了词人的孤独与寂寞,而“梦魂空,泪湿罗衣不忍缝。”则进一步表达了词人的思念与哀愁,使得整首词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中流露出的孤独、思念和哀愁之情来看,很可能是词人在某个夜晚,独自面对月色和捣衣声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词人或许正经历着离别与思念的痛苦,而这首词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