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腹有文章值几文?
壮志
清·黄景仁
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
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
雄图已付夔龙辈,长缨闲置笑终军。
他日凌云谁识得,空余老气横秋霜。
(注:虽然关键词分别出自两首诗,但为便于整体解析,此处将两诗并列展示,并主要围绕含有关键词的“壮志”一诗进行深度解析。“腹有文章值几文”一句在“杂感”中,而“长缨闲置笑终军”一句在“壮志”中,两首诗均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之手。)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三十五岁即病逝,黄景仁的诗作情感真挚,风格独特,多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穷愁潦倒之感,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壮志
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健壮地驰骋沙场,我自爱登台远眺而不愿回望故乡,太白山高耸入云,仿佛与天尺五相近,我手持宝刀,与明月共放光辉,宏伟的抱负已经托付给了那些夔龙般的贤臣,而我手中的长缨却闲置无用,只能笑对终军(汉代少年英雄,曾请缨出使南越)的壮志未酬,将来谁能识得我凌云之志呢?恐怕只留下我这股老气横秋、傲视霜雪的气概吧。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黄景仁的壮志未酬和怀才不遇之感,首联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不愿留恋家乡;颔联以太白山和宝刀自喻,展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颈联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虽有才华却不得重用的无奈;尾联则以自嘲和无奈的语气,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黄景仁抒发个人情怀的佳作,诗人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同时又不失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一句,以自然景象为喻,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非凡气概,而“雄图已付夔龙辈,长缨闲置笑终军”一句,则通过对比和自嘲,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尾联“他日凌云谁识得,空余老气横秋霜”更是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黄景仁生活在清朝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一生穷困潦倒,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景仁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以及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忽视和浪费,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