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独桐吟
唐·张祜
独抱震馀桐,横此风中石。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寒日暮云平,空山秋草生。
谁怜孤干在,吟倚一樽清。
作者简介
张祜,唐代诗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卒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字承吉,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寓居姑苏(今江苏苏州),曾漫游各地,并一度隐居润州鹤林寺,他性格孤傲,不肯趋炎附势,因而仕途坎坷,终生未得显达,张祜的诗风清新明快,尤善宫词,与杜牧齐名,世称“张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细腻篇章。
译文
独自抱着经历地震后残留的桐树,它横卧在这风中的岩石上,一年的时光都已凋零,这桐树的芬芳意愿究竟能否实现呢?寒冷的太阳西下,暮云与远山齐平,空旷的山中秋草丛生,有谁会怜惜这孤独的树干,我独自倚靠着一樽清酒,吟咏着它的孤独。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棵经历地震后孤独横卧在风中岩石上的桐树,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美以及对孤独、落寞心境的抒发,诗中“独抱震馀桐”象征着历经磨难而依然坚韧的生命,“横此风中石”则进一步强调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后四句则通过描绘秋日的凄凉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桐树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孤独与坚韧的深刻思考,首联“独抱震馀桐,横此风中石”直接点题,以震撼人心的画面吸引了读者的注意,颔联“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则通过对比与反问,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与坚韧不拔的感慨,颈联“寒日暮云平,空山秋草生”以秋日的凄凉景象为背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尾联“谁怜孤干在,吟倚一樽清”则以诗人的自我抒情作结,既表达了对桐树孤独的怜惜,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张祜个人的经历与心境有关,张祜一生仕途坎坷,性格孤傲,不愿趋炎附势,这导致他在官场上备受排挤与冷落,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会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这首诗中的桐树,或许就是诗人自己孤独、坚韧与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诗中的秋日凄凉景象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心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