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五十龄,欣然常读易。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孔子五十龄,欣然常读易。全诗是什么?

读易吟

宋·邵雍

孔子五十龄,欣然常读易。

韦编屡三绝,铁杵磨成器。

精微穷理窟,妙用通神祗。

吾亦爱此书,如蒙受一诲。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一生不仕,隐居苏门山,后迁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晚年隐居洛阳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世称他为“百源先生”,邵雍精通易学,创立了“先天学”,以“心为太极”说闻名于世,他的著作《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在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译文

孔子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仍然欣然地经常研读《易经》,他多次翻阅导致编书的绳子断了三次(形容读书勤奋),就像铁杵磨成针一样坚持不懈,他深入探究《易经》中的精微之理,达到了穷尽事物本质的境界,其妙用甚至能与神灵相通,我也同样喜爱这部书,仿佛受到了孔子一样的教诲。

释义

本诗通过描述孔子晚年研读《易经》的勤奋与深入,表达了作者对《易经》的崇敬与热爱,诗中“韦编屡三绝”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孔子读书之勤奋,而“铁杵磨成器”则比喻了持之以恒、终有所成的道理,诗中也体现了《易经》的博大精深,以及作者对其深刻领悟的向往。

赏析

本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孔子的例子,展现了古人对于学问的执着追求与敬畏之心,诗中“欣然常读易”一句,不仅表现了孔子对《易经》的喜爱,也体现了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而“韦编屡三绝”与“铁杵磨成器”的比喻,则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勤奋与坚持的重要性,诗中还蕴含了对《易经》深刻哲理的领悟与赞美,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邵雍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与诗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易经》等经典著作有着深入的研究与领悟,本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邵雍个人的学术追求与人生经历有关,他一生致力于学问的研究与传播,晚年更是隐居洛阳,专注于著书立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读易吟》,以表达对《易经》的崇敬与热爱,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学问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