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刘禹锡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慨念此耆老,不登汉公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慨念此耆老,不登汉公卿”并非原《黄鹤楼》诗中的句子,此处为创作需要而加入,以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咏史诗与竹枝词尤受人称道,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司马,晚年任太子宾客。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想到这位年迈的老者,竟未能登上汉朝的公卿之位,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的景象,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慨念此耆老,不登汉公卿”一句,是诗人在游览黄鹤楼时,联想到一位年迈而未得志的老者,感叹其未能登上汉朝公卿的高位,暗含了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赏析
原《黄鹤楼》诗以其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而著称,而加入“慨念此耆老,不登汉公卿”后,更增添了一层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诗人通过黄鹤楼的传说和眼前的自然景色,引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深刻认识,这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同情。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其被贬朗州期间,他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谪,心中充满了对朝政的失望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在游览黄鹤楼时,他触景生情,将个人的遭遇与历史的沧桑相结合,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感慨和深情的诗作,而“慨念此耆老,不登汉公卿”一句,则是诗人在这种背景下,对人生际遇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