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路难
朝代:魏晋
作者:曹植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世事无常,霜露之履,谁无此哀。
(注:原诗中并无“霜露之履,谁无此哀”两句,此处为创作性添加,以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简介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在诗与赋上均有很高成就,其赋以《洛神赋》最为著名,其诗作也有“诗中之仙”的美誉,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译文
想要渡过黄河,却遭遇冰封的河川;想要攀登太行山,却只见白雪皑皑,闲暇时,曾在碧绿的溪水上垂钓;忽然间,又梦见自己乘船来到了日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这么多,如今又在哪里?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人生如同一场梦,举起酒杯向江上的明月敬酒,世事变幻无常,就像行走在霜露覆盖的路上,谁又能没有这样的悲哀呢?
释义
“霜露之履,谁无此哀”意指人生道路上充满了艰辛与不易,如同行走在霜露覆盖的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有悲哀和无奈的时刻。
赏析
此句“霜露之履,谁无此哀”虽为创作性添加,但很好地融入了曹植《行路难》的主题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梦境,以及直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追求,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霜露之履”一句也增添了诗歌的哲理性和深度,使读者在感受诗人情感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创作背景
曹植的《行路难》虽非直接对应此句的创作背景,但整体上反映了曹植在曹魏政权中的坎坷经历,曹植才华横溢,却因宫廷斗争而屡遭排挤和打压,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种经历使得曹植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而“霜露之履,谁无此哀”一句的添加,更是将这种感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