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宋·苏轼
一径萧萧竹,无人共我闲。
持杯聊复醉,要见予言总是真。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此君真可友,风节自超群。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一条小径上萧萧的竹林,没有人和我一起享受这份悠闲。
我端起酒杯姑且让自己喝醉,要说的是我的话总是真实的。
寒冷的月亮爬上了东边的山岭,清冷的月光洒在稀疏的竹根上。
竹子真是可以结交的朋友,它的风骨节操自然超凡脱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林的幽静和月夜的清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一杯聊复从公醉,要见予言总是真”两句,表达了诗人借酒消愁、直言不讳的性情,以及追求真实、坦诚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前两句“一径萧萧竹,无人共我闲”以竹林的幽静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和闲适,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后两句“持杯聊复醉,要见予言总是真”则通过借酒消愁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真实、坦诚的追求和对世俗虚伪的厌倦,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与弟弟苏辙共同游览华藏院时所作,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至黄州,生活困顿,心情抑郁,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通过与自然景物的亲近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借竹抒怀,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真实人生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