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村居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荒村带晚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清时桴鼓声都歇,野老衣冠望若仙。
试问柴门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常寓深意于浅白之中,其画作尤其是竹石,更是别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始终保持着高洁的品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译文
荒凉的村庄沐浴在傍晚的余晖中,落叶纷飞,杂乱无章,古老的道路上没有行人经过,只有寒冷的山林中才能见到你(指诗人自己或来访的友人),在这个太平盛世里,官府的击鼓声都已停歇(意味着没有战乱和纷争),乡野间的老人见到你,都像是看到了仙人一样(形容诗人或友人的气质超凡脱俗),请问那简陋的柴门在何处呢?放牧的孩童远远地指着杏花盛开的村庄。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村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以及他与乡村老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荒村、落叶、古路、寒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寂寥的氛围,颈联“清时桴鼓声都歇,野老衣冠望若仙”则点明了时代的太平与诗人或友人的超凡脱俗,尾联以牧童指路为结,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又寓意着诗人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村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荒村、落叶、古路、寒山等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幽静、寂寥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颈联“清时桴鼓声都歇,野老衣冠望若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又展现了诗人或友人与乡村老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尾联以牧童指路为结,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又寓意着诗人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村居期间所作,当时,他因仕途不顺而隐居乡间,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在这段时期里,他深入乡村,与百姓亲密接触,深刻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纯真,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深情赞美,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