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如汾水上,箫鼓事游娱。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潞府客亭寄怀王振拾遗

岂如汾水上,箫鼓事游娱。出自哪首诗?

唐·张蠙

潞府客亭花暮时,

渚烟汀雨远凄凄。

岂如汾水上,箫鼓事游娱。

回首湓城泪滴衣,

乱蝉衰柳正相依。

西来惆怅谁人见,

独上高楼泪满扉。

作者及朝代

张蠙,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字象文,清河(今属河北)人,他的诗风清丽婉约,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对时局的感慨。

作者简介

张蠙早年曾游历四方,广交文友,后入仕为官,但仕途并不顺畅,多次遭贬,他的诗作在当时颇受好评,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尽管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从他的诗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译文

在潞府的客亭中,正值傍晚时分,花儿凋零;

河中小洲上的烟雾与岸边的细雨交织,一片凄迷。

哪里比得上汾水之上,人们吹奏箫鼓,尽情游乐呢?

回望湓城,泪水湿透了衣襟,

那里只有纷乱的蝉鸣和衰败的柳树相依为伴。

我西行而来,满心惆怅却无人知晓,

独自登上高楼,泪水洒满了门扉。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客亭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以及对往昔欢乐时光的怀念,前两句描绘了客亭的凄清景象,后两句通过对比汾水上的游乐场景,反衬出诗人当前的落寞心境,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惆怅与孤独感。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对比手法,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前两句的凄清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后两句的对比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诗人巧妙地运用“岂如”二字,将汾水上的欢乐与当前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中的“泪滴衣”、“泪满扉”等细节描写,也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张蠙仕途不顺,被贬异乡之时,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诗人深感孤独与无助,对往昔的欢乐时光充满了怀念,他也对当前的处境感到无奈与惆怅,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描绘客亭的凄清景象和对比汾水上的游乐场景,诗人将自己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刻而动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