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鹧鸪词
唐·李涉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渡水潜相唤,登山恐或惊。
人多鹧鸪啼,侬亦鹧鸪声。
望月空长叹,相思意转迷。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涉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涉,唐代诗人,字太初,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年曾客居梁园(今河南商丘),后游历四方,晚年寓居润州鹤林寺,他工于诗,尤善七言绝句,题材多写客中旅途景色与怀友思乡之情,情调悲切,时有佳句,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愤懑情绪。
译文
湘江两岸斑竹丛生,美丽的鹧鸪鸟在飞翔,它们渡水时相互呼唤,登山时生怕惊扰了彼此,人们常常听到鹧鸪的啼声,而我也在模仿鹧鸪的叫声,望着明月我空自长叹,心中的相思之情愈发迷茫。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鹧鸪鸟的生活习性,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鹧鸪鸟渡水时相互呼唤,登山时小心翼翼,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和相互牵挂,而诗人自己也在模仿鹧鸪的叫声,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排解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以鹧鸪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鹧鸪的生活场景,并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首联“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以湘江斑竹和鹧鸪鸟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颔联“渡水潜相唤,登山恐或惊”则通过鹧鸪鸟的行为,展现了它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和相互牵挂,颈联“人多鹧鸪啼,侬亦鹧鸪声”则进一步将诗人的情感与鹧鸪的叫声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尾联“望月空长叹,相思意转迷”则以望月长叹和相思迷茫作结,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涉游历四方、远离家乡之时,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他通过描绘鹧鸪鸟的生活习性,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排解的愁绪,这首诗也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流离失所的现实背景,以及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