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烟野草昔寥寥,还见楼台凌碧霄。的解释

诗词原文

阿房宫赋(节选)

荒烟野草昔寥寥,还见楼台凌碧霄。的解释

唐·杜牧

荒烟野草昔寥寥,还见楼台凌碧霄。

万间宫阙成了土,一代红颜为君老。

(注:此诗为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原文较长,此处仅选取与关键词相关的两句,以便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清新自然,他的散文也颇负盛名,尤其是《阿房宫赋》等作品,更是传世名篇。

译文

昔日这里荒烟蔓草,一片萧条,如今还可见到高耸入云的楼台宫殿。

释义

“荒烟野草昔寥寥”描绘了阿房宫在废弃后的荒凉景象,荒烟蔓草,人迹罕至;“还见楼台凌碧霄”则转而描写宫殿的雄伟壮观,尽管历经沧桑,但楼台依然高耸入云,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气势。

赏析

这两句诗以鲜明的对比,展现了阿房宫从荒凉到雄伟的转变,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也暗含了对权力兴衰的深刻思考,杜牧通过描绘阿房宫的壮丽与荒凉,巧妙地讽刺了秦朝的奢侈无度与短命而亡,同时也寄托了对唐朝统治者的警示之意,诗句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阿房宫赋》是杜牧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当时,唐朝社会风气奢靡,统治者沉迷于享乐,不顾国家安危,杜牧深感忧虑,于是借秦朝的兴衰史来警示唐朝统治者,希望他们能够吸取历史教训,勤政爱民,避免重蹈覆辙,在这篇赋中,杜牧通过对阿房宫的描绘,既展现了其宏伟壮丽,又揭示了秦朝灭亡的根源,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而“荒烟野草昔寥寥,还见楼台凌碧霄”这两句诗,正是这一主题的生动体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