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趋明所避。时弃道犹存。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众趋明所避。时弃道犹存。上一句是什么?

题隐逸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众趋明所避,时弃道犹存。

草色侵衣润,松声入耳喧。

闲云生叶县,野水入荥门。

此地堪长往,何须问俗喧。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小官职,晚年归隐,李中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淡泊明志著称,多描写山林隐逸生活,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译文

众人所追求的光明(名利、地位),我却选择避开;即使被时代所遗弃,我的道义仍然坚守不变,草色青翠欲滴,湿气侵润着我的衣裳;松树的风声呼啸而过,传入我的耳畔,悠闲的云朵在叶县上空飘荡,野外的水流汇入荥门,这个地方适合长久居住,何必去理会尘世的喧嚣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首联“众趋明所避,时弃道犹存”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态度,即众人所追求的名利是他所避开的,即使被时代所遗弃,他的道义仍然坚守,颔联和颈联通过描写隐逸生活的自然环境,进一步渲染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美好,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美好,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首联的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的高洁品质;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尾联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隐逸之志,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优秀的隐逸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中的仕途不顺和晚年归隐有关,李中一生仕途坎坷,多任小官职,晚年选择归隐山林,这首诗可能是他在归隐后,对隐逸生活的感悟和体会的抒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