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虽然“一身来万里,避地独登楼”并非直接出自杜甫的《登楼》全诗,但此诗与所给关键词意境相近,可作为解析对象,并稍作调整以贴合关键词意境。)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调整后的译文,以贴合“一身来万里,避地独登楼”的意境)
我孤身一人远行万里,为躲避战乱而独自登上高楼。
眼前的锦江春色仿佛从天地之间涌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着古今的沧桑。
朝廷的根基终究不会动摇,西山的寇盗你们不要来侵犯。
可悲的是后主刘禅竟在祠庙中被人供奉,我在黄昏时分姑且吟诵《梁甫吟》。
释义
此诗通过登楼远眺,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多难、人民疾苦的深切忧虑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诗中“一身来万里,避地独登楼”表达了诗人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孤身一人远行万里,为寻找安宁之地而登上高楼,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俯仰结合、远近相照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开阔而深远,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自然景色,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如“后主还祠庙”暗指蜀汉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导致国家灭亡,而自己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能借古讽今,抒发内心的悲愤。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当时杜甫已经五十多岁,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流离失所,终于来到成都,并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建起草堂,暂时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国家仍然处于动荡之中,外有吐蕃侵扰,内有藩镇割据,诗人深感忧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登上高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虽然“一身来万里,避地独登楼”并非直接出自此诗,但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与这两个关键词高度契合,展现了杜甫在战乱年代的孤独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