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怜后彫质,沐日浴月几春冬。的释义

诗词原文

咏桂

最怜后彫质,沐日浴月几春冬。的释义

唐·李峤

桂树生南海,芳香隔楚峰。

虚涵清绝韵,爽入绮栊中。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最怜后彫质,沐日浴月几春冬。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峤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峤,字巨山,唐代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桂树生长在遥远的南海,它的芳香穿越了楚地的山峰,它虚涵着清新绝妙的韵味,那清爽的气息飘进了精美的窗棂之中,叶子层层叠叠,碧绿如染,花朵万点,金黄灿烂,最让人怜爱的是它那晚凋的品性,经历了多少个春去秋来,日升月落。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桂树的描绘,展现了桂树的生长环境、形态特点、芬芳气息以及坚韧不拔的品格,首联点明桂树生长之地,颔联和颈联则分别从桂树的韵味、叶子和花朵进行细致描写,尾联则通过“最怜后彫质,沐日浴月几春冬”一句,赞美了桂树坚韧不拔、不畏严寒酷暑的品格。

赏析

这首诗以桂树为题,通过对桂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桂树坚韧品格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桂树的形态、韵味、品格等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尾联“最怜后彫质,沐日浴月几春冬”一句,更是将桂树的坚韧品格推向了高潮,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或时代背景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创作尤为发达,李峤作为当时的文学家和诗人,对自然景物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敏锐的观察力,他通过描绘桂树的形态和品格,表达了自己对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的赞美和追求,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坚韧品格的崇尚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桂树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坚韧品格的崇尚和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桂树的形态、韵味、品格等描绘得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