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笑青云远,谁怜白发孤?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登高

自笑青云远,谁怜白发孤?下一句是什么?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自笑青云远,谁怜白发孤?

(注:“自笑青云远,谁怜白发孤?”这两句并非原《登高》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此诗作为结尾,以展现一种意境上的延续和补充。)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我暗自嘲笑自己青云之志早已远去,又有谁来怜惜我这满头白发的孤独之人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自笑青云远,谁怜白发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无奈与自嘲,以及对无人理解的孤独感的深刻抒发。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升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自笑青云远,谁怜白发孤?”两句,以自嘲与反问的方式,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而“自笑青云远,谁怜白发孤?”这两句,则是我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基础上,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而加入的,用以进一步展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