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羡今宵乘凤处,听秦台、几曲箫声缓。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最羡今宵乘凤处,听秦台、几曲箫声缓。上一句是什么?

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最羡今宵乘凤处,听秦台、几曲箫声缓。

作者及朝代

作者:赵鼎(1085年-1147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赵鼎,字元镇,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词人,他生于北宋末年,历经靖康之变,南宋建立后,曾任宰相,力主抗金,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贬至岭南,最终死于贬所,赵鼎的诗词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风格沉郁顿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身在异乡,哪里知道岁月已经悄然流逝,忽然发现春天已经悄然来到小桃树的枝头,在这天涯海角般的悲凉之地,我依然记得当年国家全盛时的繁华景象。

花儿在风中摇曳生姿,月光如水般流淌,仿佛置身于水晶宫殿之中,五彩祥云缭绕,最令人羡慕的是今晚这乘风而上的地方,能够聆听秦台上传来的悠扬箫声,缓缓流淌。

释义

这首词通过对比今昔,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繁华岁月的怀念和对当前处境的悲凉感受,上片写客居异乡,岁月流逝,忽觉春来,却身处荒凉之地;下片则通过描绘眼前春夜美景,反衬出内心的孤寂与对往昔的追忆,特别是“最羡今宵乘凤处”一句,既是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也是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词以建康(今南京)上元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词人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词中“客路”、“悲凉地”等词语,透露出词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对往昔繁华的怀念;而“花弄影,月流辉”等句,则以优美的自然景象,反衬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特别是结尾“最羡今宵乘凤处,听秦台、几曲箫声缓”,既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也隐含了对现实政治环境的无奈与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赵鼎被贬谪至建康期间,当时,南宋朝廷内部主和派势力强大,赵鼎因坚持抗金主张而遭到排挤和打压,在上元节这个本应欢庆的节日里,词人却身处异乡,面对荒凉景象,不禁回忆起往昔国家的繁华与个人的荣耀,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悲凉,这首词正是他这种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