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桃源行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寻访,只恐流尘污此间。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事去人非无旧日,惟应山色换春晖。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黄云碧嶂閒春色,应有知机人避秦。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两岸盛开的桃花夹带着古渡口两岸的春色,坐在船上远远望去,只见一株株红树开得正繁茂,桃花盛开的景色渐渐看远,就不清楚它离人有多远了,一直前行到溪流尽头,也没有发现一个人影,往前行,忽然看见一座山口,就在船进入山口的时候,刚刚有点模糊,又豁然开朗了,远远看去,只见一座座云树相聚,竟成了堆,从近处看,则见千家万户,繁花簇簇,犹如一幅图画,好似人间仙境,樵夫最初听到汉时的姓名,村中的居民,还穿着秦朝的衣裳,居住在武陵源的人们,共同过着田园生活,还在世外建起了自己的田园,明月映照着松林,屋舍内一片静谧;云中的太阳刚刚升起,鸡犬的叫声就可以处处听到,村中听说有客人来,都争着来打听消息;客人来时,村里人热情地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村中的人清晨就忙着把巷里的落花扫开,傍晚渔樵乘着水入村,当初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人们离开人间仙境,等到进入仙境,他们就不再归来,峡里谁知道还有人家呢?世间只是遥望那片空白的云山,人们怀疑仙境难寻访,只怕流俗把仙境玷污,洞门对着高高的阁楼,呈现一片馀晖,桃李掩映,柳絮随风飘扬,世事虽变,但人还是那个人,只是山中的春色换了一轮又一轮,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看那黄云笼罩下的青翠山峦,碧绿的峰峦间点缀着点点春色,想必是那些懂得机巧的人在此避开了秦末的战乱吧,春天到来,桃花盛开,江河水满,也不知道那避世的仙境究竟在何处。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和所见所闻,展现了桃花源宁静、优美、和谐的生活图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恶。“黄云碧嶂閒春色,应有知机人避秦”两句,描绘了桃花源中春光明媚、景色宜人的景象,并暗示了那些懂得机巧、避开战乱的人在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全诗语言简练优美,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在写法上,诗人善于剪裁,详略得当,对桃花源的描写,主要通过渔人的眼睛来呈现,使读者随着渔人的行踪,看到一幅幅幽深宁静、清新自然的画面,从而对桃花源产生无限的向往。
创作背景
王维写这首诗时,正值政治黑暗、战乱频仍的年代,他向往着一种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而桃花源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缩影,他借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和所见所闻,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恶,这首诗也反映了王维晚年思想上既想超然物外,又想用世立功的矛盾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