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是故幽人之士,栖伏隐介,蓬头垢面,不仕则已,及其仕也,必与凡近之人引类而求,同尘而合,汩没而不能自出,岂其志之不立哉,亦其留意之深,而物欲之蔽之也。
夫既已出乎世矣,而犹有所累者,物也,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亡于物者也,其可与论尧、舜之道哉?虽然,使物而不物于物者,其惟圣人乎!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决塞而通流,骋无穷之欲,而天下莫之能禁,贵富尊荣,乐而可求,则求之而不辞,盖其志所谓“天下为公”,而以义易者也,夫以义易物,虽贵富尊荣可易也,若夫留意于物,虽微物且不可得,况富贵乎!今吾斋居之室,昔人之所棲迟也,栖迟之安,与今之由之游者,未始有知也,虽然,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踵其前人之迹,如运诸掌,夫以昔人之居室,而吾今居之;以昔人之裳衣,而吾今被之;以昔人之饮食,而吾今食之,夫孰非昔人之所棲迟,而吾今游处之?故吾尝言,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之画,所以皆适吾意,而不能致其意者,盖以其物而不物者也。
苏子曰:“明可与之适道,而不可以与之适俗;可与适乐,而不可以与之适忧,吾与之适道而不与之适俗,与之适乐而不与之适忧,可也,夫画虽非宝,而此意则真宝也。”
(节选其中两句:“三休依宝构,一溉引天潢。”)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医学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隐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译文
(由于“三休依宝构,一溉引天潢”为节选中的两句,且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此两句的完整语境,以下译文为基于诗句字面意义的推测性解释)
“三休依宝构”:三次停歇都依傍着珍贵的建筑(或指三次休息都选择在宝贵的书房或楼阁之中)。
“一溉引天潢”:一次灌溉便引来了天上的水流(或指一次小小的努力便得到了来自上天的恩赐或灵感)。
(注:此译文为基于诗句字面及常见意象的推测,实际含义可能因具体语境而异。)
释义
“三休依宝构”表达了诗人对于珍贵建筑或书房的依恋与喜爱,可能象征着诗人对学问、艺术的追求与热爱。“一溉引天潢”则可能表达了诗人对于灵感或机遇的珍视,认为即使是一次小小的努力或尝试,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或成功。
赏析
这两句诗虽然是从长文中节选出来的,但依然能够感受到苏轼诗歌中那种豪放不羁、意境深远的风格,诗人通过“三休”与“一溉”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灵感、机遇的珍视,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苏轼诗歌中常见的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的融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创作背景
这两句诗节选自苏轼的《宝绘堂记》,该文是苏轼为友人张君所藏书画所作的一篇记文,在文中,苏轼通过阐述自己对于“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的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艺术以及人生的独特见解,而“三休依宝构,一溉引天潢”这两句诗,则可能是诗人在描述自己对于书画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时,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与深刻感悟,由于这两句诗并非全文的核心内容,因此具体的创作背景可能较为模糊,但从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苏轼那种对于艺术、人生的热爱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