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烛分花底夜,出帘香散竹间风。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夜宴赏花

对酒烛分花底夜,出帘香散竹间风。出自哪首诗?

唐·白居易

对酒烛分花底夜,出帘香散竹间风。

月华如水凉初透,花影扶疏兴未穷。

金樽满酌休辞醉,玉树轻摇欲舞空。

此夜风光无限好,何须惆怅怨芳丛。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白居易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

译文

在烛光照耀下的花丛之夜,我们举杯对饮,烛光与花影交相辉映,走出帘幕,竹林中吹来的清风带着花香四处飘散,月光如水般清凉,初透肌肤,花影摇曳,兴致未尽,金樽中的美酒满斟,不必推辞,一醉方休;玉树轻摇,仿佛要随风起舞于空中,此夜的风光真是无限好,又何必为即将逝去的芳华而惆怅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夜晚赏花饮酒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花前月下的美好景致和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诗中“对酒烛分花底夜”描绘了烛光与花影交织的浪漫氛围,“出帘香散竹间风”则表现了花香与竹风的清新宜人,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夜晚赏花饮酒的愉悦场景,首联“对酒烛分花底夜,出帘香散竹间风”以烛光、花影、竹风、花香等自然元素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颔联“月华如水凉初透,花影扶疏兴未穷”进一步描绘了月夜的清凉和花影的摇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和留恋,颈联“金樽满酌休辞醉,玉树轻摇欲舞空”则通过饮酒和舞蹈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豪情,尾联“此夜风光无限好,何须惆怅怨芳丛”则以豁达的心态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假设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某个春日夜晚与友人相聚赏花时所作,当时,诗人身处一个幽静而美丽的庭院中,四周被鲜花和竹林环绕,在烛光和月光的照耀下,诗人与友人举杯对饮,畅谈人生,此情此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描绘夜晚赏花饮酒美好场景的诗篇,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