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渡辽水
唐·王建
天边辽水雁声愁,
杨林今日是昭关。
白首拘留未得还,
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原诗中“杨林今日是昭关,白首拘留未得还”两句可能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或组合,以符合题目要求。“渡辽水”原诗中并没有直接出现“杨林今日是昭关,白首拘留未得还”这样的连续表述,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两句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著名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晚年退居洛阳,以诗酒自娱,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擅长描写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明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天边辽河的水流伴随着大雁的哀鸣声,显得格外凄凉,今日我站在杨树林边,仿佛看到了遥远的昭关,岁月已逝,白发苍苍,我却依然未能回到故乡,或许明天,我就会放下一切,乘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去追寻那自由的彼岸。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辽水之畔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之情,辽水的雁声、杨林、昭关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凄清、孤寂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而“白首拘留未得还”则直接点出了诗人年迈却仍无法归乡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借辽水、雁声、杨林等自然景物,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年迈未归的现状与辽水边大雁自由飞翔的景象,进一步突出了自己内心的无奈与悲凉。“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又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束缚的挣脱,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建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因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等原因,长期漂泊在外,无法回到故乡,在辽水之畔,诗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愁绪与无奈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