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思乡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烽火更殊乡,年华犹故我。
边尘昏落日,征戍断人肠。
雁影连寒水,虫声透小窗。
谁怜此憔悴,独坐对空房。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对时局的感慨,尤其擅长描绘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李中的作品在当时颇受好评,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因其生平事迹记载不多,故具体成就和影响力相对有限。
译文
烽火连天,我身处这异乡之地;岁月流转,我的年华却依旧如故,边疆的尘土遮蔽了落日的光芒,征战戍守让人愁肠百结,大雁的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河水中,虫鸣透过小窗传入耳中,又有谁能怜惜我这般憔悴的模样,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满心愁绪。
释义
烽火更殊乡:烽火连天,战争不断,我身处这远离家乡的异乡之地。
年华犹故我:尽管岁月流转,但我的年华、心境却似乎并未改变。
边尘昏落日:边疆的尘土飞扬,遮蔽了落日的余晖,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黑暗。
征戍断人肠:征战戍守的艰辛,让人愁肠百结,难以承受。
雁影连寒水:大雁的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河水中,增添了孤寂和凄凉之感。
虫声透小窗:虫鸣透过小窗传入耳中,更显得夜晚的寂静和孤独。
赏析
这首诗以“烽火更殊乡,年华犹故我”开篇,直接点明了诗人身处异乡、战乱不断的背景,同时表达了自己年华未改、心境依旧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尘土、落日的余晖、征战戍守的艰辛以及大雁和虫鸣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孤独的氛围,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乡的思念,也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发生,诗人李中身处异乡,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深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