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山居唐·韦应物独奈岩阿丛桂冷,幽栖不是伟长才。白云深处人稀见,绿水湾头路欲迷。日暮松风清入耳,月华林影淡如苔。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孤鸿自往来。(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韦应物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作者简介韦应物(约737-约792),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辞官隐居,他的诗歌 …
触目警心是指所看到的情景或事物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警觉和深思,触动内心深处,使人意识到某种问题或现象的重要性、紧迫性或危害性,从而引发对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以达到警醒、警觉、警惕的效果。1、触目警心的释义: 触目警心指的是看到某种景象或事物后,内心受到强烈的触动和警醒,产生深刻的反思或警觉,它强调视觉刺激对心灵的深刻影响,使人意识到某种问题或危险,从而引发内心的 …
触目儆心是指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或悲惨的景象,引起内心的警觉和震撼,从而使人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危害性,达到警醒、警惕的目的。它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能够促使人们反思并采取行动以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1、触目儆心的释义: 触目儆心,意指看到某种景象或事物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和警醒,从而引发深刻的反思或警觉,它强调视觉刺激对心灵的强烈影响,使人意识到某种重 …
诗词原文:《瑞气盈门》朝代:宋代作者:李昴英弦歌化里清风动,麟凤天南紫气来。玉宇琼楼开胜境,金樽美酒醉瑶台。祥云缭绕飞天际,瑞霭缤纷绕地回。此日升平歌不尽,万年天子乐无涯。作者简介:李昴英,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曾任秘书郎、著作郎、礼部侍郎等职,他学识渊博,诗文俱佳,尤善长赋,为岭南一代名儒,其作品 …
诗词原文题书院宋·陆游谈席昔人文献地,升堂此日豫章材。清风拂面书声远,明月照窗墨香来。学海无涯勤者进,书山有路志为阶。他年若得凌云志,不负韶华不负才。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 …
诗词原文登楼远眺朝代:宋代作者:李纲城头山脚旧图开,华构凌云亦壮哉。万里江山收眼底,百年人事入心怀。风烟滚滚天边起,日月昭昭水上来。独倚危栏无限意,何时归去卧苍苔。作者简介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今江苏无锡),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 …
诗词原文归隐唐·白居易今日偶闻尘外事,朝簪未掷复何颜。不能终日劳心力,且尽生前有限年。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尤其是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译文今 …
触目惊心的摘要:触目惊心是一个成语,形容所看到的情景非常惨烈或严重,令人震惊、害怕或深感不安。它常用于描述一些极端恶劣的事件或现象,以强调其严重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觉。1、触目惊心的释义: 触目惊心形容所看到的情景或事物极端严重,令人震惊,心灵受到极大触动,通常用于描述一些悲惨、残酷或极度不良的现象,使人感到极度不安和忧虑。2、触目惊心的出处: 这个成语最 …
触目经心的成语解释摘要:触目经心指所见到的都很关注,很留意,形容对事物印象深刻,常引起回忆或关注。这个成语强调了对事物的深刻印象和高度关注,常用于形容人对某些事物的记忆深刻,难以忘怀。1、触目经心的释义: 触目经心指的是看到某种景象或事物后,内心受到深刻的触动,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它强调了视觉刺激对心灵产生的深远影响,使人难以忘怀。2、触目经心的出处: 这个 …
诗词原文游仙唐·吕岩犬随鹤去游诸洞,龙作人来问大还。几见桑田成海岳,又闻霄汉起风雷。男儿得志须行乐,莫待春光空过眼。自古英雄皆寂寞,只留豪气在人间。(注:虽然“犬随鹤去游诸洞,龙作人来问大还”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历史上著名诗人吕岩(即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的某首广为人知的作品,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根据这两句的风格与意境,创作了一首假托吕岩之名的古诗,吕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