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循性即坦途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循性即坦途,求名自贻病。
名高毁亦至,言巧祸相随。
且共云泉好,何须富贵为。
浮华与虚薄,皆是身之累。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
译文
遵循本性就是平坦的道路,追求名利反而会自找病痛,名声大了毁谤也会随之而来,言辞巧妙了灾祸也会相伴相随,还是与山水云泉为伴更好,何必非要追求富贵呢?浮华与虚薄,都是身心的累赘。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名利观的看法,他认为,遵循自己的本性,过一种自然、淡泊的生活,才是人生的坦途;而过分追求名利,则会带来身心的病痛和灾祸,他主张与山水云泉为伴,享受自然之美,反对浮华和虚薄的生活方式。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白居易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句“循性即坦途”直接点明了主题,即遵循本性是人生的正确道路,接下来两句“求名自贻病,名高毁亦至”则通过对比,揭示了追求名利的弊端,白居易认为,名声大了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荣耀,但也会引来毁谤和灾祸,这种看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唐代社会风气浮躁,名利之争十分激烈。
后两句“且共云泉好,何须富贵为”则表达了白居易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富贵生活的淡泊态度,他认为,与山水云泉为伴,享受自然之美,才是人生的真谛;而追求富贵则是一种虚荣和累赘,这种思想体现了白居易的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的个人经历有关,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他逐渐形成了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创作的,用以表达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对名利观的看法,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浮躁、名利之争激烈的现实状况,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