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移居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蓬蒿一亩亦蘧庐,终岁纷纷三徙居。
此去非徒然,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注:为了聚焦关键词“蓬蒿一亩亦蘧庐,终岁纷纷三徙居”,以上是从《移居二首》中节选并重组的内容,原诗中这两句并不连续出现,但为保持诗意连贯性,在此做适当编排。)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针对关键词部分)
一亩地的蓬蒿就像临时住所(蘧庐),一整年都在不断地搬家。
释义
蓬蒿一亩亦蘧庐:形容居所简陋,如同临时搭建的住所,这里用“蓬蒿”象征贫瘠与荒凉。
终岁纷纷三徙居:表示一年到头都在频繁地搬家,生活不稳定。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与漂泊,蓬蒿满地的简陋居所,象征着诗人生活的清贫与不易;而“终岁纷纷三徙居”则透露出诗人因各种原因不得不频繁迁徙的无奈与辛酸,这种生活状态虽然艰苦,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体现了其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以及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到刘宋初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次辞官归隐,过着清贫而自由的生活,这两句诗正是他在多次搬家、生活不稳定的情况下写下的,既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也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在频繁的迁徙中,诗人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以诗酒自娱,以自然为友,体现了其独特的生活哲学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