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寄怀
唐·韦庄
道人身似南枝鹊,更尽秋宵一再飞。
月照静林侵复去,风吹寒叶落还归。
岩扉不掩山中梦,松径无行径上扉。
欲问孤云何处去,遥将心事寄琴徽。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道士的身影像那南枝上的喜鹊,在秋夜的尽头一再飞翔,月光照耀着静谧的树林,侵扰后又离去;寒风吹动着落叶,落下后又重新飘回,山岩的门户不曾遮掩,梦中依旧在山间徘徊;松间的小径无人行走,径上的门扉也静静关闭,想要询问那孤独的云朵将要去往何方,只能将心中的思绪寄托在琴弦之上。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道士在秋夜中的活动,以及周围环境的静谧与变化,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思绪的抒发,诗中“道人身似南枝鹊”一句,以道士比喻喜鹊,暗示其超脱尘世、自由飞翔的隐逸形象;“更尽秋宵一再飞”则进一步强调了道士在秋夜中的活动,以及其对自由的追求。
赏析
本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道士的生活状态和环境氛围,首联“道人身似南枝鹊,更尽秋宵一再飞”以道士和喜鹊的比喻,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颔联“月照静林侵复去,风吹寒叶落还归”则通过月光和寒风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静谧与变化,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颈联“岩扉不掩山中梦,松径无行径上扉”则通过山岩门户和松间小径的描绘,暗示了道士生活的清幽与孤寂,尾联“欲问孤云何处去,遥将心事寄琴徽”则以孤云和琴徽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内心思绪的抒发和对未来的憧憬。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对隐逸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多次在诗中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本诗《秋夜寄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道士在秋夜中的活动和环境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思绪的抒发,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