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霜鬓欲归心,谩老尽、悲秋情味。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此时霜鬓欲归心,谩老尽、悲秋情味。全诗是什么?

宋·辛弃疾

晚岁重阳,稚子斑衣,笑将茱萸看,酒酣耳热,空对月、凄然相向,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愁听阳关彻,此时霜鬓欲归心,谩老尽、悲秋情味。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力主抗金,但壮志难酬,晚年退隐江西上饶,创作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词作。

译文

晚年时节又遇重阳,小儿子穿着彩衣,笑着将茱萸枝细看,酒喝到酣畅时,只是空对着月亮,凄然地相互望着,南归的大雁横越秋空,我这疲倦的游子思念故乡,最怕听到《阳关》曲被吹响,此时我已两鬓斑白,想要归隐田园的心更加迫切,徒然地老去了,只留下一腔悲秋的情怀。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重阳佳节的景象,表达了词人晚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壮志未酬的悲凉心境,词中“晚岁重阳”点明时节,“稚子斑衣”描绘家庭温馨,但随即转入“凄然相向”的悲凉氛围,通过“归雁横秋”和“倦客思家”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词人的思乡之情,最后以“此时霜鬓欲归心,谩老尽、悲秋情味”作结,点明了词人想要归隐田园的迫切心情和悲秋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词以重阳佳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晚年的心境变化,词中既有对家庭温馨的描绘,也有对壮志未酬的悲凉感慨,词人通过“稚子斑衣”与“凄然相向”的对比,突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悲凉。“归雁横秋”和“倦客思家”的意象也巧妙地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最后以“此时霜鬓欲归心,谩老尽、悲秋情味”作结,既点明了词人的归隐之心,也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凉,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时期,当时,词人已历经多次仕途挫折,壮志难酬,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凉,重阳佳节之际,词人思乡之情愈发浓烈,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词中既有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也有对岁月流逝、壮志难酬的无奈感慨,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晚年时期的心境变化和人生感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