肮脏自山林,伊优自朝市。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肮脏自山林,伊优自朝市。全诗是什么?

《感遇十二首·其四**》

唐·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心惜灵龟小,形随罟网牵。

智哉山屈蟠,无取巧自全。

毕竟恃鲲鹏,乘风得高迁。

枭雄徒揖让,肮脏自山林。

伊优自朝市,语默岂关身。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他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拾遗,开元四年(716年),迁左补阙,娶宰相中书令张说之女为妻,迁中书舍人,开元十一年(723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成为宰相,开元十三年(725年),封始兴县开国伯,迁太子少傅,开元十七年(729年),改任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受封曲江县开国公,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荆州长史、知江陵府事,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寄托深远而留名千古,有《曲江集》传世。

译文

(节选与关键词相关部分)

雄鸟在山林里过得自在,而谄媚者却在朝廷里苟且偷生。

释义

“肮脏自山林”意指那些品德高尚、不愿同流合污的人选择隐居山林,保持自己的清白与正直。

“伊优自朝市”则是指那些在朝廷或市井中,为了个人利益而谄媚逢迎、失去原则的人。

赏析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是他借物抒怀、抒发个人情感与志向的组诗,在这组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历史人物以及自身经历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肮脏自山林,伊优自朝市”这两句诗,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前者代表了那些坚守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士,他们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尘嚣,以保持自己的清白与正直,而后者则是指那些在朝廷或市井中,为了个人利益而谄媚逢迎、失去原则的人,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张九龄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对高洁之士的敬仰与赞美,同时也对谄媚逢迎者表示了深深的鄙视与不屑,他的这种态度与立场,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品格与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正直与谄媚的普遍态度与价值取向。

创作背景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这一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是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政治腐败日益严重的时期,张九龄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他通过这组诗,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与不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个人命运的感慨与追求。

在这组诗中,“肮脏自山林,伊优自朝市”这两句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张九龄个人情感与志向的真实写照,他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洁之士的敬仰与赞美,同时也对谄媚逢迎者表示了深深的鄙视与不屑,这种态度与立场,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品格与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正直与谄媚的普遍态度与价值取向。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