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耶其非欤,一笑付图史。
(注:“是耶其非欤,一笑付图史”并非直接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原诗,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构建一首假想的组合诗进行解析,原诗中并无此句,但苏轼的其他作品中常有类似的豁达与超脱思想。)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艺术全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性格豁达,其作品常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是对是错,是耶非耶,这些纷扰的判断,不如一笑置之,留给历史去评判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多变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事物认知的深刻见解,前两句描述了庐山因观察角度不同而呈现出的多样面貌,后两句则揭示了人们往往因主观立场和局限而难以认清事物真相的道理,最后一句“是耶其非欤,一笑付图史”,则体现了诗人对世间纷扰的超脱态度,认为一切是非对错,最终都将化为历史的一部分,不如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
赏析
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苏轼通过庐山这一具体事物,引出了对事物认知的普遍规律,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最后一句“是耶其非欤,一笑付图史”,则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豁达情怀,认为世间万物,包括是非对错,都是相对的,最终都将被时间所淡忘,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笑看风云变幻。
创作背景
虽然“是耶其非欤,一笑付图史”并非直接出自《题西林壁》,但苏轼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首假想的组合诗,可以看作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面对壮丽的山川景色,心中涌动的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感悟,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背景下,苏轼以诗寄情,表达了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