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卖书谣
宋·刘克庄
三缣一字不易得,笔价亦与时俱昂。
贾竖藏之都复壁,儒生传之钞数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克庄(1187年—1269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是南宋后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人齐名,刘克庄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婉约的一面,且善于运用典故,作品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译文
三匹细绢换不来一个字,笔墨的价值也随着时间不断上涨。
商人把这些珍贵的书籍藏在夹墙之中,而儒生们只能靠着抄写几行来传阅。
释义
“三缣一字不易得”意指古代书写材料昂贵,三匹细绢(古代一种贵重的丝织品)才能换得一个字,形容文字之珍贵。“笔价亦与时俱昂”则进一步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笔墨的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反映了文化产品的稀缺性和价值提升。“贾竖藏之都复壁”描述了商人将这些珍贵的书籍藏于夹墙之中,以图保值增值。“儒生传之钞数行”则揭示了儒生们因无力购买,只能通过抄写几行来学习和传播知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商人和儒生对待书籍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现状,商人看重书籍的经济价值,将其视为珍贵的收藏品;儒生则因经济原因无法拥有完整的书籍,只能依靠抄写来学习和传播知识,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也反映了文化产品的稀缺性和价值,诗中“三缣一字不易得,笔价亦与时俱昂”的描绘,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文化产品稀缺性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南宋时期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南宋时期,虽然经济繁荣,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仍然受到诸多限制,书籍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其生产和传播成本高昂,导致许多儒生无法拥有完整的书籍,商人阶层逐渐崛起,他们开始重视书籍的经济价值,将其视为珍贵的收藏品,这种社会现象激发了刘克庄的创作灵感,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文化产品稀缺性的感慨和对社会阶层差异的反思。
《卖书谣》不仅是一首反映南宋时期文化现状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通过对比商人和儒生对待书籍的不同态度,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和文化产品的稀缺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