惝恍不成寐,揽衣寒夜中。的解释

诗词原文

夜愁曲

惝恍不成寐,揽衣寒夜中。的解释

唐·李白

惝恍不成寐,揽衣寒夜中。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心神恍惚难以入眠,夜半时分我披衣而起,在寒冷的夜色中徘徊,玉石砌成的台阶上已生起了白露,夜深了,露水浸湿了我的罗袜,我放下水晶帘幕,透过它玲珑剔透的缝隙,静静地凝望着那轮皎洁的秋月。

释义

“惝恍不成寐,揽衣寒夜中”描绘了诗人因心事重重,夜不能寐,只好在寒冷的夜晚披衣起身的情景。“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进一步渲染了夜的寂静与寒冷,以及诗人孤独无依的心境。“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则通过放下帘幕、望月凝思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对远方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夜愁”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深夜难眠、孤独徘徊的情景,展现了其内心深处的愁绪与思念,诗中“惝恍不成寐”四字,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境,而“揽衣寒夜中”则通过动作描写,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则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了夜的寂静与诗人的愁绪,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的个人经历有关,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与变迁,在漫长的旅途中,他或许在某个寒冷的夜晚,因思念远方的亲人或朋友而难以入眠,于是写下了这首《夜愁曲》,诗中的“秋月”不仅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这首诗也反映了李白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奈,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