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尘宝藏
唐·慧能
还摄此经一归尘,安住毗卢法宝藏。
万象丛中得自由,心无挂碍大清凉。
作者简介
慧能(638年-713年),唐代高僧,禅宗六祖,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者,慧能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自幼家境贫寒,以伐薪为生,后因听闻《金刚经》而悟道,投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成为禅宗六祖,慧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顿悟,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
译文
将这部经文归还于尘土之中,安心住在毗卢遮那佛的法宝藏里,在万象纷纭的世界中得以自在无碍,心中没有牵挂和障碍,感受到极大的清凉与宁静。
释义
“还摄此经一归尘”意指将经文视为平常,不执着于文字,回归本真;“安住毗卢法宝藏”则指内心安住在佛法的智慧宝藏中,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万象丛中得自由”表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保持内心的自由与宁静;“心无挂碍大清凉”则强调心中没有牵挂和障碍,达到一种清凉自在的状态。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慧能禅宗思想的精髓,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认为,真正的佛法不在于文字经典,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和体验,他将经文视为尘土,强调不执着于文字,而是要通过内心的修行和体悟来达到解脱和自在,诗中“安住毗卢法宝藏”一句,则表达了慧能对于佛法智慧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他认为真正的宝藏在于内心的智慧和觉悟,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创作背景
慧能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可能与他的禅宗修行和悟道经历有关,慧能在禅宗修行中强调顿悟和直指人心,认为真正的佛法不在于文字经典,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和体验,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修行过程中对于佛法智慧的深刻领悟和体悟的结晶,慧能所处的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文化繁荣昌盛,这也为他的禅宗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以慧能的名义创作,但在历史上关于慧能的著作和诗文存在较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对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和作者归属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不过,无论这首诗是否真正出自慧能之手,它都体现了禅宗思想的精髓和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后人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