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唇丹井应千尺,秃顶灵杉恰百围。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游山

缺唇丹井应千尺,秃顶灵杉恰百围。下一句是什么?

宋·释绍嵩

缺唇丹井应千尺,秃顶灵杉恰百围。

云气半开岩影露,松风忽断涧声微。

幽禽啼处深林静,野客归来落日稀。

欲问洞天三十六,桃花开尽不知归。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游历广泛,善于以诗记录所见所感,作品多描绘山水自然,风格清新脱俗,富有禅意,虽然他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佛家禅理的深刻体悟。

译文

那口残缺了边缘的丹井深达千尺,山顶上的老杉树树干粗壮,恰好有百围之广,云雾半开时,岩石的影子隐约可见,松风突然停止,山涧的水声也变得微弱,深林中,幽静的鸟儿啼叫,更显林静,野外的旅人归来时,夕阳已稀,想要探寻那传说中的三十六洞天,却只见桃花开尽,忘却了归途。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山时的所见所感,首联以“缺唇丹井”和“秃顶灵杉”两个意象,展现了山中的古老与幽静;颔联通过云气、岩影、松风、涧声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的自然之美;颈联则以幽禽啼叫和野客归来,表现了山林的静谧与人的归隐之意;尾联则借探寻洞天与桃花开尽,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诗人通过选取典型的自然意象,如丹井、灵杉、云气、松风等,构建了一个幽静而神秘的山林世界,诗人还巧妙地运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又流露出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很可能是诗人在游历某座名山时所作,在宋代,文人墨客游历山水、吟咏自然成为一种风尚,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诗人,他游历广泛,对自然美景有着独特的感悟和表达,在游历过程中,他被山中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气息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游山所见所感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