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祈雨
唐·李约
人定胜天虽见说,龙停司泽岂能成。
旱魃为妖天欲怒,老农无力但悲鸣。
云兴不起风无信,水涸溪穷草木惊。
祈得甘霖苏万物,苍生望断暮云平。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李约写过此诗,但李约是唐代真实存在的诗人,以下解析基于虚构内容。)
作者简介
李约,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在博,一作存博,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出身名门望族,家学渊源深厚,工诗文,善书画,尤精琴艺,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有交往,其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译文
虽然常听人说人定胜天,但龙王若停止降雨,谁又能让它成行?干旱如妖魅般肆虐,上天似乎也要发怒,老农无力改变现状,只能悲声哀叹,云彩聚集却不起风,没有半点下雨的迹象,溪水干涸,草木都感到惊恐,我们祈求甘霖降临,让万物复苏,百姓们望眼欲穿,直到傍晚的云彩散去,期盼着雨水的到来。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干旱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诗中“人定胜天”与“龙停司泽岂能成”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人力在自然面前的有限性,通过老农的悲鸣、草木的惊恐等细节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赏析
本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干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老农、草木等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诗中也蕴含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创作背景
虚构的创作背景如下:唐代某年,某地遭遇严重干旱,庄稼枯萎,百姓生活困苦,诗人李约目睹此景,深感痛心,于是写下此诗,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诗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