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叹时局
唐·无名氏
风雨飘摇国步艰,
岑令神情竭,裴公柱石衰。
朝堂难觅忠良影,
野径频闻战鼓催。
作者及朝代
此诗作者为唐代无名氏,即无法确定具体作者姓名的诗人,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作,但也有一些作品因流传过程中的信息缺失,无法确定其确切作者。
作者简介
由于本诗作者为无名氏,因此无法提供具体的作者简介,但唐代诗歌的繁荣,离不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开放以及统治者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数文人墨客投身于诗歌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译文
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步履维艰的境地,
岑县令的神情已经疲惫不堪,裴国公作为国家的栋梁也日渐衰老。
朝堂之上难以找到忠诚贤良的大臣,
而田野小径上却频繁传来战鼓催促的声音。
释义
“岑令神情竭,裴公柱石衰”两句,通过描绘岑县令和裴国公的状态,反映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困境,岑县令作为地方官员,神情疲惫,显示出治理地方的艰难;裴国公作为朝廷重臣,其“柱石”地位的衰落,则象征着国家支柱的动摇,整首诗通过描绘时局的艰难,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忠良之士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末年国家动荡不安、朝政腐败、人才凋零的社会现实,通过对比岑县令和裴国公的状态,以及朝堂与野径的情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歌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忠良之士的期盼。
创作背景
唐代末年,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外患频仍等原因,国家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境地,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时局的批判,这首《叹时局》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情绪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虽然作者无法确定,但这首诗无疑是对唐代末年社会现实的一种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