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晋阳古城
唐·李隆基
礼盛周垂宪,词夸晋起戎。
风高临晋水,气肃壮并州。
霸业今何在,空城几变秋。
寒烟衰草尽,昔日帝王州。
作者简介
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他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唐朝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达到鼎盛,史称“开元盛世”,晚年他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
译文
周礼的盛大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而晋国的辞藻华丽却引发了战争。
晋阳古城高耸在晋水之畔,气势雄伟,壮丽了并州之地。
昔日的霸主之业如今何在?这座空城已经历了多少个秋天。
寒烟笼罩着枯萎的野草,这里曾是昔日的帝王之都。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晋阳古城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兴衰更替的深刻认识,首联“礼盛周垂宪,词夸晋起戎”以周礼和晋国的辞藻为引子,暗示了周朝的礼仪之盛和晋国的言辞之华,但后者却因此引发了战争,颔联“风高临晋水,气肃壮并州”则直接描绘了晋阳古城的地理位置和气势,颈联“霸业今何在,空城几变秋”则通过反问和叙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尾联“寒烟衰草尽,昔日帝王州”则以凄凉的景象收束全诗,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沧桑和兴衰的无常。
赏析
这首诗以晋阳古城为题材,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感慨和对兴衰更替的清醒认识,诗中运用了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也通过描绘晋阳古城的景象和氛围,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进一步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和兴衰的无常。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玄宗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感慨有关,作为一位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余年的皇帝,唐玄宗经历了唐朝的极盛时期,也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对历史的兴衰更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慨,在游览晋阳古城时,他或许被这座历史遗迹所触动,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感慨和反思的诗歌,这首诗也反映了唐玄宗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现实的警醒,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有远见的君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