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点绛唇·与赵明道话别
宋·苏轼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头远,乱山平晚,烟树斜阳满。
(注:此词为苏轼所作的可能性存在争议,但“将嗔却成哂,相问那能隐”一句常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并非直接出自上述《点绛唇》全篇,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分析将围绕这两句展开,并构想一个包含此句的假设性诗词情境。)
假设性诗词情境:
临江仙·别情
宋·苏轼(构想)
江水悠悠别恨长,离亭柳色青如染,将嗔却成哂,相问那能隐。
泪眼相看各无语,西风凉透薄衫衿,明朝何处是归程,天涯路远情难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风格多样,善于以诗为词,开创豪放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江水缓缓流淌,带着长长的离愁别恨,离别的亭子旁柳树青翠欲滴,仿佛被泪水染过,想要生气却最终化作了微笑,彼此间的询问又怎能隐藏得住心中的情感呢?我们含泪相视,却无言以对,西风吹透了薄薄的衣衫,带来阵阵凉意,明天我将去往何方,归程遥远,心中的情感难以抑制。
释义
“将嗔却成哂”意指本想生气却因某种原因而变成了微笑;“相问那能隐”则表达了即便相互询问,心中的情感也无法隐藏,这两句诗描绘了离别时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既有不舍与无奈,也有对彼此情感的深刻洞察。
赏析
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感纠葛,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通过“将嗔却成哂”的微妙转变,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释怀,而“相问那能隐”则进一步强调了情感的难以掩饰,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整首诗词在表达离别之情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与释然,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基于假设性情境)此诗可能创作于苏轼仕途不顺、频繁迁徙之际,面对与友人的离别,他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深知离别是人生的常态,需要学会接受与放下;他又难以割舍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因此在诗词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不舍,通过“将嗔却成哂,相问那能隐”等句,苏轼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在离别时刻的微妙心境,展现了其作为文学巨匠的深厚底蕴。